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運動障礙的影響
牛欣 鄭州市上街區人民醫院 鄭州 450041
許夢雅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鄭州 450014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選擇從2009年4月到2010年6月首發急性腦梗死患者80例,患者診斷標準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1],發病在一周內,有偏癱肢體運動障礙,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肺部疾病患者及意識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病等疾病。其中男50例,女30例,將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5歲;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3歲。兩組患者肌肉功能級別均為上肢二級肌力、下肢二級肌力。兩組年齡、病情、肌肉功能級別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運動療法加功能電刺激,對照組給予神經科內科常規藥物治療。
1.2.1 運動療法:主要內容有:(1)良肢位擺放(2)床上輔助訓練(3)體位轉移(4)坐位平衡訓練(5)上下樓梯訓練(6)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1.2.2 功能電刺激方法:應用洛陽康貝公司生產的CNC-3II型超反射腦磁治療儀,應用肌電電極,肢體電極安置于:一組置于患側下肢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運動點上,一組置于患側岡上肌和肱三頭肌運動點上。機器參數設置:頻率50Hz,肌電刺激模式,強度為3—6(以患者能耐受,出現聳肩、踝背屈外翻動作為宜),每次通電30min ,2次/d ,15d為1個療程。同時進行運動療法治療。
1.2.3 藥物治療:兩組均給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營養腦細胞等藥物治療。
1. 3 評價:通過四周訓練,治療組病人在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急性腦梗死運動障礙病人早期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障礙[2],護士應提供有關疾病、治療及預后的可靠信息。關心尊重病人,避免有損病人尊嚴的言行。和家屬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合理疏導不良情緒,鼓勵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生活護理 將日常用品放在隨手可取處,方便病人隨時取用。飲食方面給予低鹽、低脂、高纖維素食物。保持床單元整潔干燥,協助定時翻身叩背,保持口腔清潔,早晚用溫水擦洗全身,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感覺舒適。指導病人學會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大便通暢。
2.3 康復指導 與病人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告知病人床上、椅子上正確體位擺放及正常運動模式的重要性。指導病人進行被動及主動訓練。主要方法:(1)良肢位的擺放(抗痙攣模式):上肢外旋,肘伸展,手掌向上或向下,拇指張開,肩部向前抬起,髖和膝屈曲,大腿稍內旋。(2)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相結合。早期進行各關節的屈伸、內旋、外展等維持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每日1-2次,每次20分鐘,由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護士一對一的訓練。所有訓練方法,均應循序漸進。(3)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訓練。首先指導患者上肢負重轉移體位,其次站立訓練,包括:起立與坐下,站位平衡,然后步態訓練。步態訓練的目標是恢復步態失去的自動模式,訓練患者保持抬頭,眼向前看。在使病人改變某一姿勢前,首先教病人保持該姿勢平衡,注意各個關節的控制。
2.4 功能電刺激的護理 告知病人功能電刺激的目的,告知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肌肉收縮的感覺,并出現關節運動,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提高依從性。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腦功能恢復在急性腦梗死發病后3個月內恢復最快。因此,康復訓練應在病情相對穩定時盡早開始[3],損傷后的中樞神經,通過運動信息的不斷輸入強化,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持之以恒,進行有效的肢體功能訓練,通過調整神經反射環路,最終實現大腦皮層的功能重組。功能電刺激進行穴位刺激,能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局部血流,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早期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身體的、精神心理和社會各方面能力,減少致殘率,降低家庭負擔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學術會議[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6-381.
[2] 李鴻雁.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8):11.
[3] 楊期東. 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版社,2002:317-320.
- 上一篇:已經沒有了
- 下一篇:小腦頂核電刺激加肢體電刺激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