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欄目不存在

肌電刺激對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的療效觀察

更新時間:2015-04-30 09:47:59點擊次數:2637次字號:T|T

馮勝東 許夢雅 李樹強 崔永剛 莊敏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鄭州 450014

肩關節半脫位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并發癥[1],發病率在60%~73%之間,多在腦卒中早期出現。它嚴重影響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治療不及時,恢復困難,甚至使患者留下殘疾[2]。電刺激是正在研究的治療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有效手段之一[3]。我科在2008-06 ~2009-12收治患者中隨機抽取61例腦卒中伴肩關節半脫位的患者,通過應用肌電刺激加康復訓練與僅應用康復訓練進行比較分析,觀察肩關節半脫位的短期與長期恢復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將61例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診斷符合全國腦血管病會議擬定的腦梗塞或腦出血診斷標準[4],并經頭顱CTMRI證實;2)符合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肩關節半脫位的診斷標準[5] :患者取坐位,上肢下垂時患者感肩部不適或疼痛,將上肢被動托起使疼痛不適減輕。查體:肩峰下可觸及凹陷,肩關節正位片測量肩峰與肱骨頭間的間距(AHI),患側AHI值比健側寬;3)發病時間1個月內,出現肩關節半脫位兩周內;(4)排除昏迷、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及周圍神經、肌肉、關節病變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符合上述標準的病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應用肌電刺激加康復訓練。其中男24例,女8例。腦出血12例,腦梗塞20例。平均61.54歲。對照組29例,僅應用康復訓練,男20例,女9例。腦出血10例,腦梗塞19例。平均59.68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康復訓練包括:(1)良肢位的擺放;(2)肩關節的被動運動;(3)運動療法:雙手Bobath握手上舉的主動輔助運動、肩胛帶的負重訓練及肩胛帶的抗阻訓練;(4)作業療法:滾筒訓練、上肢操球訓練、上肢扶球訓練及磨砂板訓練??祻陀柧?/span>1/d, 30min/次,10d一個療程。治療組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每天進行肌電刺激治療。肌肉電刺激采用洛陽康貝生物有限公司生產的超反射腦磁治療儀肌電刺激通道,電極放置位置為患側三角肌、岡上肌,置于肌肉運動點。1/d,20min/次,10d一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肩關節活動正常,兩側肩關節AHI值相等,指診肩峰與肱骨頭間距<1/2橫指表示肩關節復位[5]。

1.4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進行率比較。

2 結果

治療30d后,對照組29例,復位 9例(31.0%),治療組32例,復位2165.6%)。2組肩關節半脫位患者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復位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60d后,對照組復位 24例(82.8%),治療組復位28例(87.5%)。2組肩關節半脫位患者有進一步改善,治療組復位率高于對照組,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由于肩關節的肱骨頭只有1/3在關節盂內,只有肌肉及韌帶呈水平走向固定肩關節,在病理上極不穩定,一旦腦卒中后很容易發生肩關節半脫位[6],治療不及時常常導致肩痛、水腫、肩手綜合癥,嚴重影響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復。所以及早治療肩關節半脫位對于腦卒中患者十分必要。

有國內外臨床研究表明采用功能性電刺激作用于肩關節穩定肌可以提高肩關節半脫位復位率[3,7,8],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肢體的神經肌肉電刺激與一定的腦神經活動存在相關性,證實了電刺激后相應皮質突觸數目及結構發生的可塑性改變,及神經細胞突起發生的趨向性延長于連接[9]。肌電刺激的治療機制在于恰當的電流刺激肌肉運動點會通過完好的周圍神經-肌肉系統引發確切良好的肌肉收縮,這種肌肉收縮不僅能促進肌張力的恢復,而且還能向中樞傳導肌肉收縮關節運動而產生的本體感覺,通過本體反射機制促進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與重建,恢復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10]。肩關節半脫位本質上來說是由于肩關節周圍肌肉松弛無力導致的。通過肌電刺激和針對性康復訓練使三角肌、岡上肌等肩關節周圍肌肉張力恢復,從而使肩關節重新復位。

治療結果顯示加肌電刺激的治療組在30d后復位率較僅接受康復訓練的對照組顯著提高,治療60d2組復位率差異不大,證明肌電刺激在早期有助于肩關節半脫位的復位。雖然治療組在后期與對照組復位率差異不大,但治療組在早期就糾正了肩關節半脫位,有效的避免了由于肩關節半脫位帶來的各種并發癥,緩解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在康復訓練時能更好更快的恢復上肢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倪朝民.腦卒中患者的肩部問題[J].現代康復,2000,4(4):506~507.

[2] 方定華,陳小梅,李漪,等編著.腦血管病的臨床與康復[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84.

[3]  Baker L,Parker K.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muscles surrounding the shoulder[J] Phys Ther, 1986,66(12):1 930~1 937.

[4]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12(6):381-38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療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82-83.

[6] 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99-400.

[7] 錢開林,王彤.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1):37-38.

[8] 楊朝暉,譚維溢.電刺激防治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療效的薈萃分析[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2005,25:151-153.

[9] 黃葵,郭蓉,王林.低頻電療對腦卒中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預防作用[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4):279-280.

[10] 蔣天佑,王興林,馬林,.低頻電刺激腓總神經時腦部fMRI表現[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7):410-412.

(收稿2010-04-22

相關新聞

亚洲超清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