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專區
行業資訊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資訊 > 正文

世界睡眠日: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更新時間:2022-03-20 15:13:15點擊次數:496次字號:T|T


為喚起全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國際精神衛生組織將每年的321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為:良好睡眠,健康同行。睡眠作為生命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調研顯示:我國成年人失眠患病率高達57%,13-17周歲的青少年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的占比達81.2%,而且發病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長期缺乏睡眠會導致精神狀態不好,抗病能力下降,嚴重損害人的生長發育、認知功能、心臟功能、呼吸功能、免疫能力、內分泌功能、情緒等。睡眠問題及相關疾患已成為當前威脅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病癥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睡眠疾病多達90多種,全球患病率為9%-15%。隨著現代醫學對睡眠疾病的認識逐漸提高,睡眠監測技術和治療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陸林:睡眠醫學新進展



以下為主要內容——

陸林教授指出,睡眠-覺醒障礙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全球患病率達9-15%,是涉及全人類的重要醫療衛生公共問題。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問題,約6-10%的人符合失眠障礙的診斷標準,在一般人群中,失眠的發病率隨年齡而增加,女性發生失眠的風險是男性的兩倍。

為推進睡眠醫學的發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設立了國家睡眠障礙研究中心,并于1996年、2003年、2011年相繼發布了「國家睡眠障礙研究計劃」。

「中國腦計劃」全稱為「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

睡眠對機體的影響

1. 睡眠與社會行為

? 睡眠可降低長期的社會偏見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睡眠可降低長期的社會偏見。在該研究中,參與者首先被要求進行一些反偏見的學習。例如,一般的性別偏見是女性應該學習文科而非理科,反偏見學習通過一系列設計把女性和理科聯系在一起,在睡眠狀態下再反復暴露與該聯系相關的線索(如聲音等)。醒后測試發現,受試者的偏見明顯降低。

傳統觀念認為社會偏見是難以消除的,這一發現為解決這一重要的社會心理學問題開辟了嶄新的方向。

? 充足的睡眠對個體在社會交往中的表現起重要作用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剝奪對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的損害會影響個體對于他人面部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圖的判斷。此項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對個體在社會交往中的表現起著重要的作用。

2. 睡眠與遺忘

? 睡覺是為了忘記每天所學到的一些東西

近期,發表于Science上的兩篇論文為「我們為什么需要睡眠」提供了證據:我們睡覺是為了忘記每天所學到的一些東西。研究顯示,睡眠中小鼠腦內的突觸大小比清醒小鼠小18%;在睡眠期間,突觸表面蛋白的數量有所下降。

? 在睡眠狀態下可抹除恐懼記憶

美國西北大學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研究者均發現睡眠狀態下反復暴露于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條件線索可顯著降低恐懼反應,提示在睡眠狀態下可抹除恐懼記憶?!蹲匀弧芳啊端摺冯s志中的評論文章認為,睡眠可被用來操縱恐懼記憶,這將為PTSD的非藥理學治療開辟新途徑。

3. 睡眠與認知功能

? 睡眠剝奪使主要的認知功能下降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處于壓力和睡眠剝奪狀態時,更容易承認自己根本沒有犯過的罪行。睡眠剝奪時,額葉的活躍程度顯著降低,而這一大腦區域和執行功能、決策過程相關。研究表明,當人類處于睡眠剝奪狀態時,一些主要的認知功能會減退,包括記憶、判斷、決策相關認知功能。

4. 睡眠與腦保護

? 睡眠不足導致毒素累積,導致大腦損傷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者利用雙光子顯微鏡觀察小鼠睡眠過程中的腦活動,發現睡眠過程中大量腦脊液(CSF)流入大腦,但是在清醒狀態時卻不會;睡眠時運載CSF的神經膠質細胞通道會擴張60%。上述結果表明,睡眠時大腦會清理「垃圾」,睡眠不足會使毒素累積,導致大腦損傷,或許和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生有關。

5. 睡眠與精神分裂癥

? 睡眠剝奪時精神分裂癥的危險因素

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對健康人進行24小時的睡眠剝奪后,受試者的前脈沖抑制(PPI)減少,前脈沖抑制的缺陷是精神分裂癥的一項生物指標;睡眠剝奪同時也導致受試者出現幻覺、思維形式障礙、快感缺乏等精神病性癥狀;此項研究在強調嚴重失眠障礙對大腦功能產生不良影響的同時,首次表明睡眠剝奪是精神分裂癥發生的危險因素。

6. 睡眠與癡呆

? 睡眠時間可預測癡呆風險

研究人員統計了參與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HS)的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并在10年的時間里觀察了這些參與者是否患上癡呆。和睡眠時間少的人相比,那些每天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群在10年里患癡呆的風險高出了5倍。結果顯示,過度睡眠可能是癡呆引起的腦部改變的癥狀而非誘因。因此,限制睡眠時間的方法也許不可能降低患癡呆的風險,但自我報告的睡眠時間也許是一個預測患者10年內患癡呆風險的指標。

? 睡眠障礙是癡呆的風險因素

睡眠障礙是癡呆發生的風險因素。上述研究的亞組分析顯示,失眠可增加阿爾茲海默病的風險,而不會增加血管性癡呆的風險;睡眠呼吸障礙是阿爾茲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共同風險因素。

7. 睡眠與阿爾茲海默病

睡眠剝奪和節律紊亂通過調控交感神經、蛋白、氧化應激、炎癥、突觸活動等可導致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

8. 睡眠與代謝

糖尿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與睡眠限制和晝夜節律紊亂密切相關。英國薩里大學的研究者借助液相色譜等技術探索了急性睡眠剝奪對血漿代謝節律相關產物的影響。結果顯示,睡眠剝奪后,體內的27種代謝物(色氨酸、血清素、?;撬?、8種?;鈮A、13種甘油磷脂和3種鞘磷脂)均顯著增加。該研究首次揭示了睡眠對代謝組學的影響,為闡明睡眠與代謝性疾病的關系提供了新證據。

9. 睡眠與慢性腎疾病

睡眠障礙是慢性腎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危險因素。

10、睡眠與癌癥

? 睡眠片段化可增加腫瘤組織的生長速度和侵襲力。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對移植癌細胞小鼠的睡眠進行人為干擾后,小鼠體內腫瘤的體積相比對照組明顯增大,侵襲力也更強。研究表明睡眠片段化可增加腫瘤組織中巨噬細胞的數量、影響炎癥TLR4信號通路進而促進腫瘤生長。

調控睡眠-覺醒的神經元

促進睡眠和促進覺醒的神經元享有共同的發育起源,兩者均起源于小鼠菱腦后唇細胞池。興奮性谷氨酸能神經元抑制REM睡眠和促進NREM睡眠;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起作用于下游以抑制REM睡眠;人為減少或延長REM睡眠反過來影響后續NREM睡眠期間的慢波活動,提示REM睡眠可以調節NREM睡眠。

常見睡眠-覺醒障礙的研究進展

1. 失眠障礙

失眠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難、睡眠深度或頻度過短、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等。失眠障礙可導致軀體疲勞、免疫功能減退;易激惹、沖動性增加、物質濫用風險升高;引起家庭矛盾、影響生活質量;事故發生率升高、醫療資源消耗增多。

老年人常發生睡眠障礙、抑郁等疾病。研究發現老年人群中失眠的發生率為30.5%,抑郁的發生率為18.1%,二者常共病,共病率為10.6%。持續的睡眠問題可增加老年抑郁的發生(3.9倍)、復發(7.7倍)及加重(1.5倍);抑郁也可促使睡眠障礙的發生(1.7倍)和加重(1.7倍)。

▲ 臨床研究進展

證據顯示,認知損害與失眠障礙及晝夜節律紊亂存在相關性。睡眠與認知公認的相關性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它有助于篩選認知能力下降的高危人群。提高睡眠質量可以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式改善認知健康。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BT-I)可幫助改善與失眠障礙共病的軀體癥狀和精神癥狀。

2. 睡眠呼吸障礙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障礙,臨床表現有夜間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本病可增加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可導致白天過度嗜睡,注意力、警覺性以記憶力的下降;夜間打鼾影響床伴的休息,引發家庭矛盾;還可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升高。

3. 周期性肢體運動

睡眠中發生的周期性肢體運動可發生于下肢,也可發生于上肢;睡眠中反復、頻繁的周期性肢體運動導致的自主神經激活會引起心血管系統的異常。目前的觀點認為:發生于睡眠過程中的周期性肢體運動是不寧腿綜合征患者的一個客觀生理指標。同時,不寧腿綜合征和周期性肢體運動均提示合并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升高,要及時注意疾病的排除診斷。

4. 不寧腿綜合征

基本癥狀是安靜狀態下有動腿的強烈愿望,伴隨腿部不適感,活動可降低腿動欲望和不適感,且多發生于傍晚或夜間。本病具有家族聚集發病現象。目前不寧腿綜合征(RLS)的患病率為2-3%,而老年人的患病率高達10%。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其中孕婦的發生率更高。臨床上的標準治療藥物時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普拉克索或羅匹尼羅。但仍有高達1/3的患者在用藥后癥狀持續加重。本病迫切地需要療效好、副作用低的治療方式。

▲ 臨床研究進展

2015年美國睡眠學會年會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嚴重RLS與卒中風險增加具有相關性,尤其是缺血性卒中。RLS與卒中具有相同的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以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這使得卒中的一級預防在嚴重RLS患者中顯得尤為重要。

5. 發作性睡病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影響清醒和睡眠調節的慢性病。人群發病率為1/2,000左右,男性的患病率稍高于女性,很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本病可導致突然倒地而發生摔傷,同時血壓升高、心率下降;出現睡癱的癥狀時會感到呼吸困難,動彈不得;入睡前幻覺與精神分裂癥的典型陽性癥狀類似,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

6. 異態睡眠

異態睡眠是指出現在特定的睡眠時期或睡眠覺醒轉換階段的異常事件,包括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夢游癥、夜驚癥、夢語癥、夢魘、磨牙癥等??焖傺蹌铀咝袨檎系K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異態睡眠,是由于REM睡眠期肌肉遲緩的內在調節缺失而使全身骨骼肌活動性增加。異態睡眠中發生劇烈的動作和尖叫等情況,可能會傷及自己和(或)他們的床伴,造成軀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負擔。

▲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機制研究進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對快動眼行為障礙患者從出現夢境到發展為帕金森的過程進行回顧。研究顯示,快速動眼行為障礙的出現是由于腦干的α-突觸核蛋白在早期出現異常,這些異常導致快眼動睡眠時期的活動不受控制。

同時,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表現與早期神經退行性變一樣,都會出現細微的行為、認知和自主神經損傷。約50%的自發性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患者在十年之內將進展為帕金森。最終,幾乎所有(81-90%)的RBD患者都將進展為神經退行性變。

人類睡眠計劃

2013年Nature發表文章提出,為了研究睡眠的本質,亟需開展一個多學科共同參與的「人類睡眠計劃」,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提高生命質量。

睡眠-覺醒障礙新類型的發現

2015年,Lancet上報告一個病例,一名54歲的女教師有1.5年的失眠史,白天嗜睡并伴有無意睡眠事件。同事報道說,她被發現睡在地板上,劇烈搖晃才能喚醒她。她的丈夫反應她在睡覺時大聲打鼾,頻繁地說話,手腳抖動。

視頻多導睡眠監測顯示長時間的睡眠模式與任何人類生理睡眠階段不一致,伴隨著幾乎連續的明顯有目的的運動,類似于拾取或分類物體,以及諸如問候或致電某人并發表評論的聲音。

研究人員在此類患者的血清及腦脊液中發現了抗lgLON5的抗體,lgLON5抗體相關睡眠障礙的流行情況等待進一步研究。

新技術手段的應用

新興腦科學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生命本質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契機,使開展睡眠腦功能及其機制的研究成為可能。

經靜脈神經刺激與中樞睡眠呼吸暫停

多導睡眠儀(PSG)監測顯示:接受神經刺激的病人,其呼吸暫停指數明顯減少,病人主觀報告也明顯好轉。

常用睡眠監測設備

PSG可用于監測多種睡眠障礙疾病,便攜式PSG可用于篩查睡眠呼吸暫停。

現有睡眠監測設備的特點有如下三點:1. 實驗室級失眠障礙監測診斷工具;2. 便攜式設備可置于床旁,多用于監測睡眠呼吸障礙;3. 手環等居家用于睡眠健康管理非醫療設備。然而,問題同樣存在,如我國失眠、睡眠呼吸障礙人群眾多,現有設備很難滿足需求;缺乏同時具備能夠檢測睡眠結構、區分睡眠呼吸障礙類型、給出AHI值的醫療級大量篩選設備。

▲ 心肺耦合(CPC)睡眠質量評估系統

CPC具有干擾小、自動化分析、產品輕小、識別率高、舒適度高、操作簡便的優點,將睡眠呼吸暫停分為中樞型、阻塞型、混合型三種,根據睡眠呼吸暫停指數AHI將嚴重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CPC技術同時具備了檢測睡眠結構、區分睡眠呼吸暫停分型、給出AHI值三大功能,必將成為睡眠檢測的有效工具。


睡眠疾病治療進展

2021年睡眠疾病治療方面也有新進展,主要集中于失眠癥和發作性睡病的治療。

1.失眠癥治療多管齊下

由衛材研發的藥物Lemborexant是一種雙重食欲素受體拮抗劑,現已在美國、日本、香港和加拿大獲批,用于治療成人失眠癥,中國Ⅲ期臨床試驗也在招募中。研究表明Lemborexant在睡眠開始和睡眠維持方面具有顯著益處,且有效性可持續12個月[15]。

常見的物理療法借助的手段有電、光、聲等不同干預手段。研究發現輕度顱腦損傷患者在接受藍光照射后,睡眠質量改善,且白天嗜睡減少,損傷的大腦恢復速度加快[16]。重復經顱磁刺激和經顱直流電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肌纖維痛和慢性疼痛等患者的失眠癥狀[17]。

數字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失眠癥狀。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受到了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強烈推薦,在線的方式可以解決患者地理、時間不便等問題,節約經濟成本、人力資源。

運動療法在睡眠障礙中也可發揮作用。相關研究顯示,運動治療可以顯著提升夜間睡眠質量和日間功能。運動時間方面,與長期運動(>3個月)相比,短期運動≤3個月)對睡眠質量的改善更加顯著;運動強度方面,有證據表明,中等強度的有氧體育活動對改善睡眠質量的效果最佳。有氧運動還可以產生額外好處,如改善焦慮、抑郁和總體生活質量。

2.Solriamfetol治療發作性睡病和過度嗜睡Solriamfetol是一種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捎糜谥委煶赡臧l作性睡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患者的過度嗜睡。薈萃分析表明,與安慰劑相比,Solriamfetol可顯著增加睡眠潛伏期,改善患者的嗜睡情況[18]。

展望

2013年Nature發曾表文章提出,為了研究睡眠的本質,亟需開展一個多學科共同參與的“人類睡眠計劃”,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提高生命質量。陸院士指出,睡眠障礙的發病機制與干預技術研究是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組成部分。睡眠相關數據庫及研究平臺搭建、睡眠醫學與多學科交叉等均是睡眠醫學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圖5)。

5.睡眠醫學多學科交叉(圖片來自陸林院士授課PPT)


講者介紹

陸林院士

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委員、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擔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WHO藥物依賴性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線圖”專家組成員等。長期從事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障礙的公共衛生政策、發病機制、流行病學特征和干預策略研究,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Lancet、JAMA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30余篇,總引用1.7萬余次,連續入選Elsevier發布的醫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資料:[1]Fultz NE,Bonmassar G,Setsompop K,et al.Coupled electrophysiological,hemodynamic,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scillations in human sleep.Science.2019;366(6465):628-631.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x5440?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相關新聞

亚洲超清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