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專區
行業資訊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資訊 > 正文

疫情之下,我們的改變可以有哪些?

更新時間:2020-06-06 15:40:00點擊次數:2681次字號:T|T

疫情之下,我們的改變可以有哪些?

康貝中磁 腦血管病預防與治療


這段時間是我們最好的反省時間,我們難得有這么長時間安靜來思考,我們每個人的過去和即將迎來的新的生活,相信每個人都會因為此次的疫情而做出改變,做出反思。


一、此次疫情,其沖擊力不亞于一場世界大戰

此次疫情,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傳染病,COVID-19是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目前沒有一個人能準確地預測它的下一步。不過它仍舊是一種傳染病,我們人類仍然會最終戰勝它。但這并不意味著盡快解決它,它將與人們長期共存?這種情況將是大概率事件。

防疫將成為一段時間的新常態。這里我們不得不提無癥狀感染者,2020年3月20日的《自然》雜志刊登一篇論文稱,在目前所有的確診病例中,無癥狀或者癥狀輕微的感染者大約占40%~50%;30%~60%的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或癥狀輕微的感染者,可能在疫情的全球爆發前,就已經播下了“種子”。新冠病毒的無癥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有別于其它傳染性疾病。如果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成為常態,其后果將會如何 ?

無癥狀感染者,就如一顆埋在健康人群中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造成疫情反彈和反撲。它在進化過程中完美偽裝,將自己隱藏起來,最后通過無癥狀感染者,與部分人和諧共處,騙得生存和擴增的機會。病毒會在人類松懈之時,給你最猛烈的一擊,最后造成全球感染。

目前快速增長的全球病例數警告我們,病毒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貧民百姓,無論發達國家或不發達國家,在這個病毒面前均是不設防的。COVID-19的傳播,更像一場大型戰爭,涉及的國家之多,涉及的人員之廣,無與爭峰。其影響力可以看做“第三次世界大戰”,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必然會加速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組,甚至會因此顛覆人類社會的一些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

二、它對我們的以往觀念沖擊有多大?

有人說疫情是一塊照妖鏡,我說它更象一塊試金石,檢驗我們傳統觀點是否值得流傳,哪些擁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1、健康的活著最重要
在疫情來臨之時我們才發現,在沒有有效的疫苗和確切的治療藥物前提下你即便擁有再多的金錢都是徒勞,我們所有人都是易感者,一旦感染就是聽天由命了,那些我們曾經視為財富的房子,車子,票子,比起健康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珍惜當下的生活,重視健康,將成為一種共識。疫情之下,讓我們更真切的體會世間冷暖,更直觀地感受生命無常,好好活著,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為深刻。

2、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人類在發展史上從來沒有中斷對食用野生動物的喜好。一些人,不尊重生命,隨意踐踏,卻不知自然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報復人類。這是自然意志所下的通牒,若不重視,將來定會發生更多可怕的災難。當歐洲和美國看到中國發生疫情時,并沒有真正重視這個新的病毒,而是事不關己的態度,讓政治蒙蔽了雙眼,沒有足夠的敬畏自然之心,最后導致更多人的生命受到侵襲與踐踏。這次疫情后,人們會對饕餮野味越來越反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將更深入人心。


3、生活和生存
國家號召每個人都盡量減少出門機會,不斷地延遲這企業的復工時間,但是突發的疫情,讓我們突然面臨失業的巨大壓力。是工作重要,還是宅在家更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當我們崇尚提前消費的時候不會想到會有今日之局面,當災難來臨的時候,自由豐富的生活和保持個體的生存選擇成為很多人面前的選擇題。

歐洲人沒有戴口罩的習慣,認為只有病人和醫生才需要戴口罩,這種歐洲人的“口罩羞恥”,源于他們認為口罩與疾病、不潔與恐怖主義相關。但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同伴們患上新冠時,這個古老的習慣開始瓦解,因為生存更重要,生存面前其它的一切如自由、人權均不重要。

4、家庭關系的變局
全球宅在家的日子有一段時間了,先是中國人宅,現在是全球各國號召大家宅在家。夫妻、親子、婆媳關系接受重新的考量,家才是這個社會最小的、最穩定的單元,人們感慨家才是最安全的。家庭和諧,家庭幸福,比其它什么都重要。君不見,疫情后離婚預約爆滿,均是人們對家庭觀念的重新思考,最終都是為了幸福。

5、防疫常態化,衛生觀點將得到改變
戴口罩、多洗手,是保持個人衛生最重要的兩點。還有注意咳嗽和打噴嚏禮儀;不隨地吐痰、不摸眼口鼻。同時我們將會改變合餐制的飲食習慣。餐桌對于中國人而言,不僅是吃飯的場所,也被賦予了社會關系和人情禮儀,合餐象征著團圓、美滿,更有利于彼此之間交流情感,因此合餐制成為主流。但在現有狀態下,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并保持適當距離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6、保持社交距離
中國人喜歡熱鬧和扎堆,這一點與西方人不一樣?,F疫下,保持社交距離可以防止人員之間的密切接觸,這樣也會造成更多的獨處,更多的獨立思考,無用的社交將大量地被摒棄。不扎堆、不聚集,輕社交、淡社交由號召變成自身的行動。因為在這段輕社交的生活中,人們發現自己的需要如此簡單,沒有應酬,沒有酒桌上的虛情假意和客套,真正的好朋友隔著一道屏幕也能嘮嗑半天。

7、全球化觀點
全球化進程正在持續推進的現代,因為疫情開始出現分裂。在美國優先與霸權主義主導下,各顧各的報道卻屢見不鮮,美國單方面禁止醫療物資流出,德國多次攔截周邊國家借道運輸的醫療物資。人們開始質問全球化是否會倒退,其實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更需要全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協作,也凸顯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8、遠程辦公和遠程學習成為新時尚
GOOGLE宕機,當釘釘遭到吐槽時,人們發現遠程辦公可以來得這么快,讓人猝不及防。早期的一些不適,隨著時間的流逝,技術的升級,我們終將變得更好,在滿足辦公學習基本功能的同時,將會在人性化、交互性、舒適度方面變得更好。隨著5G網絡的發展,遠程技術將波及生活的方面方面,遠程購物、遠程面試、遠程醫療,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9、醫療真正的需求,有哪些?
當武漢封城時,人們對非新冠肺炎的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有過很多擔心。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面臨選擇:冒著風險到醫院去看病,還是能忍則忍地自己當自己的醫生,風險到底哪個大?現在看起來,那段時間空間相對靜止,沒有因為缺少醫療救助而發生特別的大事件,當然這些問題還需要調查,比如急性卒中發病的本地化就醫,其最后的結果是有益的,還是無益?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特殊時期,很多醫療需求是可以被擠去的,但剛需肯定存在,也是變化的。

10、病毒的視角
不一樣的個人視角,帶來不同觀點的碰撞,觀點的偏倚是客觀存在的。首先需要接受的問題,如何才能更客觀?面對封城與封口,傲慢與無知,推卸vs擔當,天災vs人禍,自媒體vs主流媒體,生物戰爭vs意識形態之爭,西方的民主國家與東方的國家集權,這次全球抗疫的敘事已經成為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之爭。中國人需要與全世界在共同的價值觀上考慮問題,在全球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時,我們需要理性地思考人類的失誤和失敗,而非指責和推卸。這場大災難離落幕之日還有漫漫長路,但這場天災與人禍卻給人類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反思機會。



在這場疫情結束之后,全球終將明白這不是“中國病毒”,而是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世界病毒”,庚子年常常是災難之年,或許也是轉折之年。讓我們期待這個世界因為你我而變得更好!




相關新聞

亚洲超清中文字幕无码